【每日一练】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师考试(2月17日)

时间:2019-02-17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9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能通过一个人的表情来推测出他的情绪状态,这体现出情绪、情感具有   )。

A.信号功能B.适应功能C.动机功能D.组织功能

2.学生根据爬行动物的关键特征,来判断某些动物是不是爬行动物的过程是   )。

A.抽象化B.概括化C.归纳化D.分化

3.在陈述性知识的提取过程中,重要的提取线索是   )。

A.学习情境B.主体状态C.知识的层次组织D.他人的提示

4.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5.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是   )。

A.自我价值感B.需要的满足C.自己的兴趣D.适当的归因

二、案例分析题

6.城市长大的大学生张某,大学毕业通过招教考试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认真备课、反复试讲后,他心情忐忑地走上讲台,刚做完自我介绍,一男生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我们条件不好,学习基础又差,你会喜欢我们吗?”张老师没有回答,微笑着问他:“你会不会嫌弃自己的家人?”男生马上回答:“当然不会,一家人怎么会嫌弃呢。”老师转向全班同学郑重地说:“我既然成了同学们的老师,大家就成了一家人,我当然不会嫌弃你们了,同学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却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我们农村孩子朴实、能吃苦,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都会成为优秀学生的。老师喜欢你们,看好你们!”这一开场很快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该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7.王老师教学生学习认字,当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他开始引导学生:“你头顶上是什么?”学生想了想,“头发。”老师:“头发上面是什么呢?”学生:“屋顶。”老师:“屋顶上面是什么呢?”学生:“瓦片。”老师有点着急:“你们好好看看,上面到底还有什么?”学生低语:“还有,还有小鸟在飞。”

请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8.一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于是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请用相关的德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判。

三、简答题

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

10.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帮助小学生合理组织复习?

11.简述激发与维持小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2.D【解析】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辨是概念形成的重要一步。辨别渗透于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从发觉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抽象化),到对这些属性或特征的认同(类化),然后过渡到对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辨别或分化)。

3.C【解析】陈述性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需要依据一定的线索:(1)提取信息离不开联想,各种联想(如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都是基本的提取线索;(2)知识的层次组织是一种重要的提取线索;(3)学习情境和主体状态也是提取知识的重要线索;(4)学习者在学习时的姿势也可以成为提取线索。

4.A【解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这是对感知规律中强度律的运用。

5.A【解析】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二、案例分析题

6.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要求。

1)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须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不得敷衍塞责。案例中的张老师“认真备课、反复试讲”,才“心情忐忑地走上讲台”,说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他回答学生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了爱岗敬业。

2)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这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案例中张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他郑重的态度和真诚的回答都表现出了他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我既然成了同学们的老师,大家就成为了一家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都会成为优秀学生的。老师喜欢你们,看好你们!”这些话语无不透露着张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同时又蕴含着对学生们的要求和期望,这些正是严慈相济的生动表现。

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是教师职业劳动的本质,通过“教书”的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须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案例中张老师针对自认为“条件不好,学习基础又差”的学生,先用对家人的感情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一片赤诚,接着又夸奖他们“朴实、能吃苦”来打消学生们的自卑心理,后还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这“很快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显然张老师的一番话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信,使他们有了信心,学生们迈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张老师也就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7.(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是有效进行教学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启发性原则,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学生的思维未向王老师预设的方向发展,启发不当,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直观性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案例中王老师教学生学习认字主要使用了言语直观,言语直观往往要结合学生经验,效果会较好。而案例中的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运用了直观性原则,但是其在运用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盲目运用语言直观。案例中的学生正处于认字的阶段,年龄较小、经验较少,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模像直观和实物直观为主,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同时,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用语言过于宽泛,引导性不强,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注意对问题的补充,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思考。

8.(1)该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德育原则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没有做到尊重信任学生,反而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2)该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德育的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案例中,该班主任没有对违反纪律和做错事的学生讲明道理、疏通思想,没有做到以表扬、激励为主,而是直接批评,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是错误的行为。

3)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对班级里的“坏学生”做到正面教育,没有以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能启发学生的自觉,而是对学生进行侮辱性的惩罚,这不符合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4)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案例中的班主任对待“坏学生”的教育问题,没有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没有协调好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三、简答题

9.(1)学生为本;(2)师德为先;(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

10.(1)复习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就是说,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因为学习内容的数量与复习的次数及所用的时间是成正比增长的;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即达到150%的学习(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11.(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